详细内容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0817)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学科简介

1、学科发展概况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拥有应用化学二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5个二级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同时也是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学科。学科点现有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和副教授11人,其中包括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化学会理事、《The Open Catalysis Journal》国际催化学术杂志编委、《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杂志编委、《精细化工》杂志编委、《工业催化》杂志编委、《化学试剂》杂志编委以及《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

近年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863”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重点和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100余项。近五年来,累计到校科研经费35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次,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Inorg. Chem.Environ. Sci. Technol.LangmuirJ. Catal.Appl. Catal. BJ. Phys. Chem. CAppl. Catal. ACatal. TodayJ. Membrane Sci.等高质量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14部,申请发明专利70项(其中授权专利40项)。

2、各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

(1) 绿色化学(仿生催化)与有机化工:研究内容包括金属卟啉类仿生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构效关系以及在仿生催化氧化烃类绿色合成有机原料及中间体方面的应用研究;水溶性、无芳烃、无毒添加剂的环保型涂料及粘合剂的研制。研究工作的重心是仿生催化氧化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催化氧化机理、构效关系研究,以及在仿生催化氧(空)气选择氧化烃类绿色合成医药等精细化工中间体方面的应用。其突出特色是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与催化氧化实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金属卟啉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催化剂分子设计模型,实现从分子层面上设计性能优良的催化剂。

(2) 催化化学与纳米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规整形貌纳米粒子和多孔(介孔和大孔)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表征及纳米催化科学基础研究;低碳烷烃选择性催化氧化;天然气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催化燃烧;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控制技术;氮氧化物(NOx)选择性催化还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和光催化有机物定向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其研究特色是利用软硬模板导向组装技术实现规整形貌纳米催化剂和纳米孔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利用纳米催化理论研究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有关催化化学与化工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开发环境污染控制催化新技术、催化新材料和催化新工艺。

(3) 膜科学与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膜科学与技术方向中的高分子液体分离膜和气体分离膜的制备研究、膜的工程应用和膜污染的基础理论研究。其研究特色为瞄准新型膜材料(聚电质复合渗透汽化膜、功能型膜材料及分子识别膜)等国际研究前沿,着眼于绿色化学工业,新膜分离过程和新膜集成技术,探索环境友好膜分离过程,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复合膜和富氧膜向工业领域渗透,最终为工业过程开发提供高性能的膜材料和高效能的膜分离技术。

(4) 环境电化学理论及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新体系锂插入化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催化氧化还原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液流蓄能电池电极材料研究;以及电化学方法用于水处理。其研究特色是从原子分子尺度,利用量子化学理论,进行材料分子设计,结合能带结构和多重散射理论的从头计算,探讨电极材料的- 体之间电荷转移机制,确定反应中电荷传递的本质,解决微观结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活性,晶格稳定性,相变特性等与组成元素的关系。

(5) 材料化学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包括多尺度结构可控的纳米多孔材料的有序性设计、合成与表征;分子筛表面裁剪与组装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以及在精细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活性炭结构调控机制和表面化学特征修饰手段的研究;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可控化学。其研究特色是基于分子设计和定向裁剪的软化学思想,通过分子自组装与无机制备技术相结合的可控化学过程,合成出具有多级孔结构(如在微观或亚微观尺度)的有机-无机杂化多孔材料,并探索其在催化、分离、光学和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3、近三年招生情况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近三年招生情况

年份

报考人数

录取人数

分数线

总分

单科

(满分=100)

单科

(满分>100)

2008

36

22

300

44

66

2009

54

23

275

37

56

2010

76

23

275

36

54

4、就业前景

本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部分毕业研究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其余毕业研究生进入科研院所、高校、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他(她)们已成为这些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深受好评。

招生联系:Tel: 010-67396588E-mail: hxdai@bjut.edu.cn

关闭
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邮政编码:100124
联系电话:010-67392533
电子邮件:yanzhao@bjut.edu.cn